飞一趟卖货40分钟,航空公司省起钱来有多狠?-今日热闻
来源:国是直通车     时间:2023-04-17 10:17:10

文/赵斌


【资料图】

“瓜子、啤酒、矿泉水,好看的模型要不要带一个?”这种绿皮火车上的经典桥段,如今也出现在数千米高空中。

“空姐飞机上推销产品长达40分钟”最近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旅客王女士日前乘坐首都航空航班从天津前往云南丽江,航程中空姐吆喝售卖飞机模型、化妆品、墨镜、丝巾等商品,时间长达40分钟左右。这让想在飞机上补个觉的王女士不胜其烦,于是投诉航司。

那么问题来了,航班飞行过程中推销带货合规吗?价格、服务标准甚至从业人员待遇一直“高高在上”的航空公司,为什么需要这么“拼”?

空中售货合不合规?

前文提到的王女士下机后,通过首都航空客服进行投诉,得到了“一般情况下,不会在飞机上售卖商品”的回复。但她几天后乘同一航司航班返回天津时,又一次遭遇空姐售卖商品。认为此举影响乘客休息的王女士与空姐进行交涉,才使推销时间从40分钟缩减到20分钟。

王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据了解,海航系的首都航空、祥鹏航空、西部航空等廉价航班上都有类似空中售货。也有乘客表示,在春秋航空的航班上也遇到过售卖跨境商品。

有民航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这不属于民航业内违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基本不会插手这类现象,是否提供机上售卖服务由航空公司自行决定。

另据业内人士透露,航空公司的廉价航班上出现机上售卖商品环节,是由于这类航班机票价格低廉,要靠增加辅助收入来取得平衡。在不影响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监管部门一般不会过问。

航空公司省钱大有文章

曾几何时,购票软件里不乏百余元甚至几十元一张的廉价航司航班机票。然而一架民航客机造价往往十几亿元“打底”,空中售货就能帮助廉价航司回本吗?

有二十多年航空公司从业经历的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曦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机上售卖商品是国内廉价航司学习欧美同类型航空公司的通用做法。然而如果只售卖一般商品,和乘客没有深度联接,乘客实际参与度会非常低。这样照搬他人经验,并没有学到精髓。

事实上,大部分航空公司都不单靠机票来实现营收,而是在开源节流方面大有文章。

例如,使用单一机队可以降低维修成本(零部件共用),飞行员也可以共用,从而降低模拟机、教官等培训成本,轮换也相对更容易。此外,还可以使用起降费用低的小机场或有收费优惠的廉价航站楼;使用廉价设施,如登机牌用普通打印纸,不设登机廊桥;提高飞机使用和周转率,尽量不在外地过夜,以减少机组和空乘人员额外差旅补助等。

机上设施也大有节约空间。部分航司航班一般不提供机上娱乐,这样就不必采购机上娱乐系统,也能节省机上用电。机舱只设单一客舱,没有商务舱和头等舱,也就不必安排额外的两舱空乘,载客数量也可以增加,同时座位间距较窄,也能够搭载更多乘客。

不提供免费食物,而是售卖机上食品和其他商品,也是一招。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空乘工作量,减少空乘人数,乘客购买食物时空乘一般还有提成,由此又可降低空乘人员基本薪资支出。

陈曦认为,欧美一些航空公司运营理念值得借鉴。新开航线不仅要契合乘客出行需求,航线盈利模式先期策划和评估也要先行。除了对所涉点位、时段进行综合分析外,更要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满足用户需求角度进行服务延伸,这样用户参与度高,也可以通过增值服务来提高利润。

空中带货,蚂蚱小也是肉?

“蚂蚱小也是肉”,在飞机上进行商品销售,终归给航空公司带来收益,这种增收方式是否可行?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李锦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对于此类情形不可以“一刀切”,首先要看目的。如果以服务为目的,销售餐饮、零食等乘客在旅途中需要的商品是可以的。并且,要采取在类似座位垃圾袋上面印制商品清单等不影响乘客乘机体验的方式来进行。

但如果“空中推销”纯粹为了盈利,则此风不可长。李锦表示,航空公司航班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出行服务并给乘客带来良好乘坐体验,无论增收还是补损,最好都不要影响到这一根本功能。多元化运营可以考虑更多从创新上下功夫,一旦这种影响乘客体验的做法损害到品牌形象,对航空公司而言弊大于利。

陈曦也表示,即便是在飞机上进行售卖服务,也未必一定要把追求销售利润作为主要目标。设计一些和航空公司品牌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以品牌传播和提升航空公司品牌认可度为目的,效果可能要比销售一些产品带来的利润更有价值。如果出现具有爆点的产品,反而可以进一步促进机票售卖率的提升,以实现增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