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出品的方言配音动画,是我见过最抽象的童年蒙太奇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23-06-13 11:46:08

“迪士尼里不能说方言!太下头了!”

——屏幕那头,博主@上头马良 正在疾呼。

原因无他,逛迪士尼时,同行的队友凭着对方言的流利使用——比如唤芭蕾公主作“小姐妹”、称胡迪为“jio蛮大的无敌”——将她童真内心对一方童话世界的梦幻憧憬推倒为废墟一片。


(相关资料图)

如果说把米老鼠叫成“米老楚”尚可以忍,那当唐老鸭也化作对方口中「挺可爱的一“鸭儿”(请跟我读:yèr )」时,靓女の吐槽之魂便将熊熊燃起 ↓

显然,能击碎迪士尼唯美滤镜的,不一定非得是排不到头的漫漫长队。以甜糯婉转著称的吴侬软语,有朝一日也可以用来塑造某种另类土味幽默......

循着这个思路,院办的记忆不禁滑向了童年的某个午后:

我爸神秘兮兮从口袋掏出一盘光碟递给我,犹记得上面印着《大洋芋和小米渣——快乐生产线出品》

那是一盘云南方言配音的《猫和老鼠》,诚如其名生产快乐,抚平了我前一晚被我爸胖揍的疼痛与忧伤。

在那时院办的眼里,方言才不是对童话世界施以降维打击的毁灭性武器,相反,它是创造快乐的魔法调料!

不一样的《xx方言版猫和老鼠》

一样的童年快乐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很多记忆彼此共享,比如那些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却全国统一的顺口溜们、比如把麦丽素当仙丹吃的中二往事......方言配音动画,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而或许是因为本身无台词、加之内容幽默精简便于搞二次创作,这其中又以《猫和老鼠》最为popular。

当年人手一套、被珍藏进童年百宝箱的光碟,随岁月的流逝如今或许已不复再寻......

长大后的我们,只好相聚于互联网,试图再度分享并重温当年的快乐。此时才发觉,原来Tom和Jerry在幅员辽阔的我国有过那么多花名!

在四川,它们是风车车和假老练;到了武汉,它们叫假正经和芍艳艳。

河南的小er小妮er们认准孬蛋和小精豆;陕西娃却只习惯称呼它俩为二蛋和碎贼儿。

每一对名字都浓缩以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老油条和小精怪,你一听就知道这是猫和老鼠上海分部。

倘若有心,愿稍做深入考究,你甚至能顺着猫和老鼠的天津别称“汤二德和三梆子”,寻到冯骥才老先生在名作《神鞭》第一章《邪气撞邪气》中所写的混混儿三梆子在侯家后“开逛”的有趣故事......

这些花名引发各地网友对彼此的好奇,一度在评论区自发举行友好的跨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这边厢,有的小伙伴在为亲切的自家方言版《猫和老鼠》豪情打call :

那边厢,早早经受跨省文化洗礼的同学,笑谈因过早入坑东北方言版猫和老鼠,从此口音被烙上不可磨灭的一生印记:

毕竟,方言生动诙谐的魔性魅力,又有谁能真正抵挡得住呢?

众所周知,《猫和老鼠》不是动画片而是纪录片。

而经由令人上头的方言加持、且在不受拘束的创意下常常自行加戏的每一部《xx方言版猫和老鼠》,都堪称最搞的本土地方风物志。

比如西南人民不拘在取分集标题时就直白表达,他们最爱的下饭菜叫红三剁,最爱唱的歌是朗朗上口的《康定情歌》。

每一个《xx方言版猫和老鼠》的创作者都谨记:如实展现本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才是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の终极奥义。

每一集《xx方言版猫和老鼠》都堪称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最好的注解。从中任意抽取一帧,都足以窥见一种生活の细节。

比如来自唐山的小不点和大地瓜上演的这一幕,台词里为什么会出现“陀螺棒”这种让外地人如我听来一头雾水的东西???直到你发现,这可以结合当地民生新闻相互映照着看:

而说到底,所有的操作不过是为了把故事说得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趣。

xx方言版配音动画们,一个二个不仅是最牛逼的恶搞段子手,调侃起社会现实来亦妙语连珠,辛辣幽默:

它们最深谙解构的魅力,善用反差营造喜剧性,知道如何在短短的几秒钟里,就营造出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

而这所有的一切,只围绕一个最简单的初心:给你带来快乐。一如《东北方言版猫和老鼠》在片头展示的豪情宣言:

在这个片头前还有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开场白:

“俺娘说了,女人长大要嫁yin,要嫁就嫁东北yin。”

我愿称之为东北荒谬艺术界无厘头先锋。

98年前爱森斯坦拍《波坦金战舰》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从此他的大名将和“蒙太奇”这三个大字连一起闪闪发光。

但倘若他知道,遥远的东方文艺界曾如此鲜活生动地、如此贴近群众所需地践行了“通过拼贴组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我坚信他必竖起大拇指,说:点赞。

方言配音动画,竟有正统出身?

充满地方特色、口语化、生活化的方言配音动画,给我们带来难忘的快乐时光,也留下谜团: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在这些恶搞意味满满的系列片的背后,不仅有诸如东北方言版由福建发行、广东经销的迷之操作:

有时你甚至会在互联网的旮旮旯旯里搜到一些迷之版本:

一切都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在版权意识并不发达的年代里,伴随盗版碟文化兴起的民间自制产物。但事实上,你童年看到的那些正经的xx方言版动画片,居然是正规部门制作的!

时间拨回到千禧年前后,一方面,伴随各地方电视台频道的增加,电视栏目开始朝类型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陆续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高科技产品VCD、DVD,为电视节目这一“商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思路——方言配音动画出道条件已具备,一切只待自然发生。

1987年北京电视台举办了长达四个月的国际动画片展播,第一次在业界正式提出了“电视节目也是一种商品”的观念

起初,一些地方电视台会在综艺晚会上将方言配音的海外电影片段作为娱乐节目播出。

在2002年,昆明一台首次将由云南龙跃文化出品的《开心蒙太奇》音像制品作为电视栏目正式推出,一举整合了从动画片《猫和老鼠》《兔八哥》到经典电影如《卓别林系列》等方言译制产品,自此,一石激起千层浪。

各省市相继效仿,《猫和老鼠》东北话版、四川话版、河南话版、天津话版、兰州话版、陕西话版、山东话版......四处开花。

其后,各类经典喜剧向动画如《蜡笔小新》、《大力水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方言配音版也相继出现。它们通常会在地方栏目或点播台播出后,再度以VCD/DVD音像制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大赚特赚。

方言配音动画迎来它的人生巅峰。

↑ 衍生产品如彩铃这一时代の眼泪,也一度火爆

然后,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禁止电视台播出方言译制的广播电视节目,一切似乎在瞬间戛然而止。

但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2005年4月,土豆网和56网相继成立,中国视频网站元年正式开启。被消失在电视屏幕里的方言恶搞作品,借代码之身迅速还魂。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普及——各式内容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下载获取、录音设备变得便宜且简易......我们渐渐从当年的内容观看者,变身为同时成为内容的生产者。

或许方言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梗,在善于自娱并自愈的自民间智慧加持下,新的文化不断被创作。方言恶搞创作,就像那烧不尽的野草,总是春风吹又生。

动画二次创作诸如《老子叫工藤新一》有着百万播放量:

工高富帅三件套——

太空灰的绿茶表

暴走波鞋

蓝牙遥控板

其他影视类恶搞作品比如《如果嬛嬛和皇上说河南话.......》下面,2k+评论洋洋洒洒:

“ 宝娟我的嗓子怎么了”之河南表达

显然,方言配音二次创作有着永远火爆的生命力。借由它们,我们或许在熟悉的口音里舒缓乡愁,暂时忘却于异地只身打拼的辛苦;或许与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连,在彼此的好奇间相互了解,暂时忘却心底的孤独。

到最后,还是有一组评论让院办破了防:

曾经那样纯粹的快乐我到哪里才能找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