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来源:东方资讯     时间:2023-07-10 17:04:54

杨自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有力工具。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学习内容,而且要求教师增强学生以信息技术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求,也成了教学创新改革的发展方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技术要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要善于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本文即对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展开研究讨论,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的时候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以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但在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的时候,这种情境大都是以教师的口头表达来创设和组织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都不够强。为此,教师应尝试将不同的手段和技术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或者将学生找到的信息化资源加入到信息化情境中,使得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以小数的乘除法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数学大概念,构建知识体系。为了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顺利突破学习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经验,构建“商店购物”或其他主题的教学情境,其中数字以拟人的方式呈现。在观看完情境之后,教师再请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准备商品道具,进行模拟表演,把动画中的情节改造后表现出来,同时完成有趣的计算练习。这样能够把线上线下的情境、知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二、信息技术指导自学,实现高效预习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预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是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效配合教师完成高效学习,在预习中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普遍重视预习。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偷懒”等现象,有的教师会布置较多的预习作业,制定非常明确的预习目标。这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新课标及双减政策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的途径和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实现高效预习。

比如针对“可能性”,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某件事的发生是否有可能,可能性大还是小,这个相对的“大小”如何判断。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各组回去后通过网络展开合作预习。除了阅读教材内容外,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尝试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比如某位同学平时喜欢睡懒觉,那他在小组里迟到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同学大一些,所有有关的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讨论的素材,让知识预习变得多元和有趣。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呼叫”教师的帮助。

三、信息技术促进互动,鼓励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除了能够作为情境创设的手段,还是互动的重要工具。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软件如QQ、微信、钉钉等,本质上都是为了人员之间的互动,只是在具体功能和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在刚才的例子中也可以发现,为了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需要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信息化的合作预习,这样也能满足小学生对彼此交流互动的心理需求,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还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拓展学习探究的空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以良好的成果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

比如“位置与方向”,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以“寻宝”为主题的互动视频。视频是第一视角,学生沉浸到视频中,就会感受到自己就是寻宝的主人公。随着视频情节的推进,学生要根据每一段视频的线索进行思考判断并回答视频中的问题,如果答对,那么寻宝会继续;如果错误,那么就会遇到各种陷阱或事故,寻宝就失败了。互动视频游戏可以多进行几轮,每轮的视频情节有所区别,提醒同学们在做出选择前先和别人商量一下,最好能够在下边根据线索把“藏宝图”画出来。以此实现师生、同学及人与技术之间的多元互动。

总而言之,无论是新课标、双减政策还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本质上都对小学数学的信息化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这种变化,做好教学的创新改革,以先进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构建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